蝎子被称为什么别名,蝎子在中医里除了琵琶虫、钳蝎等别称外,也可以被唤作叫金虫的,别名——蝎子、全虫、蛜蚚、伏背虫、奎、虿、虿尾虫、主簿虫、杜伯,蝎子,也称全蝎,全虫,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
蝎子被称为什么别名1
蝎子在中医里除了琵琶虫、钳蝎等别称外,也可以被唤作叫金虫的。
俗称蝎子,也称全蝎,全虫,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有镇痉、止痛、解毒等功能,属野生动物类。
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在世界各地蝎的种类及分布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
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带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
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 ,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
陆地上最早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毒性最小的蝎子:八重蝎(澳链尾蝎)Liocheles australasiae。
蝎子美称山虾、钳蝎,据《本草纲目》详细记载全蟓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对口眼歪斜、风湿、肩周炎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并有防癌、抗癌之功效。
蝎子酒,常饮可息风镇痛、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固本培元。蝎酒含有人体所需的22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牛黄酸等,对病患者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男女老少皆宜和强身健体的高级营养农补品。
其功能可双向提高人体机能、生理功能,对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肝、肾、皮肤有良好的疗效,对治疗风湿、肩痛、肩膀炎、头痛、面瘫、功能障碍、妇女腰痛等有明显效果。
蝎毒具有祛风、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对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等有一定疗效。蝎子营养价值丰富,是重要的滋补保健品。
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适用于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手癣、体癣、股癣、花斑癣、顽固性瘙痒、鱼鳞病等皮肝不适的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蝎子被称为什么别名2
全蝎的简介
性味:辛,平。
别名:全虫、蝎子。
来源:为绀蝎科节肢动物问荆蝎的干燥虫体。野生或养殖。
原形态:体长约6厘米,分为头胸部及腹部2部。头胸部较短,7节,分节不明显,背面覆有头胸甲,前端两侧各有1团单眼,头胸甲背部中央处,另有1对,如复眼。
头部有附肢2对,1对为钳角,甚小;1对为强大的脚须,形如蟹螯。胸部有步足4对,每足分为7节,末端各有钩爪2枚。
腹部甚长,分前腹及后腹两部,前腹部宽广,共有7节,第1节腹面有一生殖厣,内有生殖孔;第2节腹面有1对栉板,上有齿16~25个;第3~6节的腹面,各有肺书孔1对。后腹部细长,分为5节和1节尾刺,后腹部各节皆有颗粒排列而成的纵棱数条。
尾刺呈钩状,上屈,内有毒腺。
卵胎生。多穴居,喜栖于石隙或枯叶下,昼伏夜出,捕食昆虫及蜘蛛等动物。
采收加工: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东,此外湖北、河北、辽宁等省亦生产。
性状鉴别:完整的.成虫体长约6厘米,表面呈壳状。头胸两部复于一片甲壳之下与前腹7节合成主体,主体呈扁平长椭圆形,长约3厘米,厚约5毫米。
后腹共6节,细长如尾,前5节形似麦粒之衔接,第6节桃形,末端具尖锐弯针状毒刺,前部前端上颚突出,呈钳齿状,前端各具钩牙1对,下部两侧生有强大的螯肢1对(下颚)胸部有步肢4对。
每肢7节,末端有钩爪两枚。腹板节1~2节窄小不明显,第一节上有殖孔,第二节上有栉状器1对,第3~7节腹板宽大,第3~6节两旁有点状气孔。
主体青褐色或淡绿褐色,尾刺褐色。腹面、螯肢及步肢等部位淡黄绿色或棕黄色。质脆,易碎,前腹内含灰褐色泥土样物质,后腹中空。
气微味腥臭、咸。以体形完整,色黄绿,腹中含泥土样物质少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蝎毒素(为一种毒性蛋白)、蝎酸、卵磷脂、二甲胺、牛磺酸、甜菜硷、胆甾醇等。
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蝎子被称为什么别名3
全蝎——自渡子
别名——蝎子、全虫、蛜蚚、伏背虫、奎、虿、虿尾虫、主簿虫、杜伯。
药科——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台湾。现已有人工饲养。
药类——息风止痉。
药性——平。
药味——辛。
入经——肝。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歪,抽搐痉挛,半身不遂,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瘰疬,破伤风,疮疡。
现治——高血压病,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慢性气管炎,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腋窝结核,骨关节结核。
参治——诸风,癫痫,天钓惊风,风痰,口出白沫,口眼歪斜,翻眼向上,语涩,手足抽掣,筋节挛疼,耳暴聋闭,啼声不出,面赤喘急,多啼不乳,小儿脐风撮口,疝气,大肠风毒下血,带下,痃疟,阴脱,痔痒,腹股沟肿核,象皮腿,诸风疮,风疹,瘾疹,诸疮毒肿,烧伤。
药理——穿筋,透骨,逐湿,降压,抗惊厥。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1.5~4.5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忌蜗牛。孕妇禁用,中风者忌服,血虚生风者忌服,小儿慢脾风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