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别名是娃娃鱼。
大鲵的别名是什么1
大鲵的简介
大鲵, 别名娃娃鱼, 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 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 大鲵, 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 最长可超过1米。 头部扁平、钝圆, 口大, 眼不发达, 无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 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 四肢短扁, 指、趾前五后四, 具微蹼。 尾圆形, 尾上下有鳍状物。 体表光滑, 布满粘液。 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 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 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
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每年7~8月间产卵, 每尾产卵300枚以上, 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 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 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 故俗称“娃娃鱼”。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 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肉味鲜美, 被视为珍品, 遭到捕杀, 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 需加强保护。 大鲵主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我市也偶有所见, 其个体不大, 往往被人误认为一般鱼类。 2001年夏天,
我市溪口镇集贸市场一摊位上曾被市民发现有一条仅长数厘米的大鲵出售, 购下后送有关部门签定, 目前饲养在滕头村水馆内。 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因其能发出“娃娃“的叫声, 类似婴儿声, 故名娃娃鱼;在贵阳又俗称为“狗鱼“。
贵州多深山溪谷, 很适于娃娃鱼生长繁殖, 所以盛产此鱼。 贵州黔东南、黔南、铜仁各地均有出产, 尤以凯里下司一带所产最多最肥, 重的可达四五十斤。 由于它肉嫩味鲜, 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 各产地数量锐减, 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大鲵的别名是什么2
娃娃鱼还有其他名字吗
娃娃鱼的学名是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 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二十多年来, 娃娃鱼尚未实现规模化繁殖。 对此, 我们深入研究了娃娃鱼的发育生物学,
发育神经生理学及繁殖生物学等基础学理论。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新技术, 创新了娃娃鱼繁殖技术, 实现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 这对保护、增殖其资源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大鲵终生生活水中, 但它属于两栖动物这是为什么
两栖类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经变态发育, 成体用肺呼吸, 皮肤辅助呼吸, 水陆两栖。 而大鲵就是这样所以是两栖类动物。 两栖类主要特征
1、变态发育, 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2.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 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一般用肺呼吸, 皮肤辅助呼吸;两栖动物
3、皮肤裸露, 能分泌黏液, 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 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4、心脏两心房, 一心室, 血液为混合血, 不完全的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 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 体外发育, 幼体生活在水中, 胚胎没有羊膜;
7、先长出后肢, 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 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 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 提高受精率;
9、有脊椎。 大鲵皆符合故而大鲵是两栖动物。
大鲵的别名是什么3
大鲵,中药材名。本品为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隐鳃鲵科)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rd,以去掉内脏后的全体入药。功能主治为:滋补,强壮。主治神经衰弱。 治贫血、痢疾:大鲵肉半斤,切成块,加少量油盐,炖熟吃。
与恐龙同时代的两栖动物娃娃鱼学名大鲵,因叫声酷似婴儿啼哭“唔哇、唔哇”而得名,是中国独有的珍稀两栖有尾动物,主要栖息在洞穴、暗河中,距今已有三亿五千万年的历史,素有“活化石”之称。
据文献记载大鲵据有使人延缓衰老、美容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功效。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鲵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牛肉、鹿肉、猪肉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易吸收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鲵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大鲵体内富含丰富的金属硫蛋白,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调节人体微循环,对癌症也有辅助疗效。此外,大鲵皮肤分泌的黏液含有大量的纯度极高的.胶原蛋白,
并含有多种“蛙皮素”,它们是制作美容产品的绝佳材料。
来源
本品为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隐鳃鲵科)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rd,以去掉内脏后的全体入药。
性味归经
甘,平。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主治神经衰弱。 治贫血、痢疾:大鲵肉半斤,切成块,加少量油盐,炖熟吃。
分布区域
山西、陕西、河南、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